English

一部李斯特式的力作

2000-03-22 来源:中华读书报 左大培 我有话说

读了韩德强所著的《碰撞——全球化陷阱与中国现实选择》(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出版)一书,感到前所未有的痛快。尽管这本书毫不含糊地与大多数“经济学家”唱反调,我作为一个科班的经济学家却感到这样的书真是值得一读。凯恩斯曾在《通论》中把几位为经典经济学所不容的异端和先知视为知己,我读过《碰撞》一书之后的感觉也是如此。

《碰撞》一书论述的主要内容是我国的对外经济关系——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对外贸易政策,应该怎样对待外资的流入。该书的最可贵之处在于:它写得毫不吞吞吐吐,不仅旗帜鲜明地批判了它所谓的“市场浪漫主义”(其实就是迷信市场万能的市场崇拜),而且毫不含糊地否定了对外贸易上的自由贸易政策,否定了向外资出让中国的思想方针,清楚地说明了中国实行贸易保护的必要性。

认为自由贸易比贸易保护主义优越,这是在当今世界上占压倒优势的观点。尤其是在科班的经济学家中,这更是成了不容质疑的教条。正如国际贸易理论的权威克鲁格曼所说,反对这个教条的人要冒被赶出“经济学家”圈子之外的风险:科班出身的经济学家会说你“连起码的经济学常识都不懂”。在这种舆论环境下,好跟着风头跑、听权威的话的中国人,在“反对市场经济”、“反对自由贸易”的大帽子面前就像断了脊梁骨似的,几乎人人怕被带上这种帽子,而且几乎人人都想用这样的帽子压倒自己的对手。

其实自由贸易的优越性远不是那样不容质疑。一百多年前德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李斯特就清楚地论证了培植幼稚产业的保护关税政策有利于落后国家的经济发展,我们可以用今日的经济学家们喜欢的数学模型清楚地证明李斯特学说的正确性。经济史上不容质疑的事实更是,那些后起工业化国家在由落后赶上先进时都对制造业实行高度的保护。这对一切发达国家的正统经济学家们其实是很清楚的,只是他们出于明显的利益动机,总想尽可能抹杀保护幼稚产业对发展中国家的好处。

上述这一切在《碰撞》一书中都得到了充分的论述,只是书中没有使用任何数学模型。这本书使用了中国的与外国的、历史的和现实的详尽材料,配之以清楚有力的逻辑,痛快淋漓地驳斥了对自由贸易的迷信和歌颂。尤为可贵的是,它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自由贸易教条盛行于当今世界的根本原因:那些发达的经济富国当年都靠贸易保护起家,而现在,为了防止这个世界上的新的竞争对手挤进发达国家的俱乐部,它们却到处宣扬自由贸易至上的滥调,用过河拆桥的办法来扼杀新的竞争对手。

多年来我一直痛切地感到,我们缺少足够清楚有力地申明不能在中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的李斯特式的著作;尤其是在美国公然在全世界推行其经济霸权主义的今天,我们更是太需要针锋相对地批判自由贸易优越神话的经济论著,太需要毫不含糊地揭穿自由贸易有益于中国的谎言。可喜的是,《碰撞》一书补上了这一缺憾,满足了我们的祖国和历史的这一迫切需要。我在欣慰之余,不由得心生一丝惭愧:多年来为了跟上正统经济学的脚步,在这方面甚少作为,竟把这样重大的历史任务推给一个年轻后辈去完成,实在是感到汗颜。当然,我并不同意《碰撞》一书的所有论点。例如书中对竞争的评价我就感到过于消极,对书中引述的个别事实的准确性,我也有点怀疑。这没有什么可奇怪的。人们常说,“6个经济学家会有7种观点”,有观点不一致的地方才是正常的。重要的是,这本书有充分的事实依据,道理又讲得很清楚,这就要求我们应当认真考虑作者的每一个论点。确实,这本书对经济学中流行的几乎每一个基本论点都提出了尖锐的批判,他在此基础上提出的许多论点,常常使我们这样的科班经济学家感到无法忍受。比如他否认刻板的经济发展阶段论,公开赞成将世界经济看成是一个二元体系的“中心——外围”说,认为穷国处于受富国剥削的地位。但是作者的行文表明,他绝不是不懂西方经济理论的经济学门外汉。他为自己的论点提出了事实根据,因而许多批评都是打中要害的。科班的经济学家可以从他的批评中得到许多有益的启发:例如我们应当考虑,当今世界经济中的二元体系是否会永远维持下去?我们更应当想想的是,“我们的”经济学理论是否有许多根本的毛病,这些毛病又究竟在哪里?

那些相信市场万能、崇拜自由贸易的人,想来更不会忍受《碰撞》一书的观点。其实他们大可不必为此恼火。常言说:“真理越辩越白”。光是从这个公认的常识出发,我们也应当好好考虑一下韩德强的观点。我们现在有太多的对市场的崇拜、对竞争的崇拜、对自由贸易的崇拜,而对这些崇拜的批评多数是含含糊糊、躲躲闪闪的——经济学家们深怕犯下“反对改革、反对竞争和市场经济”的滔天大罪。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在这种气氛之下,不可能认识真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需要这样一本直言不讳的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